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工学院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校内来源:工学院    校外来源:     作者:党院办     时间:2025-10-31

10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关键任务,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指明了方向。全会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工学院师生积极开展学习研讨,形成了热烈的思想交流氛围。

周斌(执行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深刻感悟“十五五”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意义,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向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工学院将全面贯彻全会战略部署,以“赋能产业升级、培育工科英才”为核心,聚焦方向精准发力,切实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科建设的实际行动。一方面,在学科与科研建设上锚定核心目标——围绕 “构建高水平工科体系、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学科建设中优布局、强特色,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湿地智慧监测与生态修复” 等前沿方向,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兼具辨识度与核心竞争力的工科品牌;科研创新中强化有组织科研,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教融合以对接产业链需求,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在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上深耕实践路径——社会服务需要立足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需求,通过校企协同共建研发平台、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精准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人才培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部署,以“人工智能 +”“绿色低碳 +”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工创三部曲”双创生态,着力培育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师。新征程上,工学院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锐意进取、实干担当,以更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更优质的科研成果、更富特色的人才培养,为学校 “双一流” 建设、区域高质量发展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工科力量!

应金飞(党总支副书记):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感使命在肩、责任如山。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以全会精神为抓手,推动思政教育与工科特色深度融合。一方面,依托“成长下午茶”品牌活动,凸显“工程思政”元素,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大国重器研发故事、组织学生走进智能制造企业参观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科技报国的使命;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时,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胸怀家国的责任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在攻克技术难题中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把突破“卡脖子”技术、服务社会、终身学习等融入个人成长算法。

范念斯(环工系主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既高度肯定了我国在复杂形势下实现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跃升,也明确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路径。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作为专任教师,我们应当立足岗位,把全会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磨课程质量,提高教学技能,加强科研能力,积极转化成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李艳(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论述,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作为高校行政教辅人员,我们虽不站上讲台,但同样是教育强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和“保障员”。我们的工作服务于学院的教学与科研两大核心使命。于教学,高效有序的教务管理、人性化的学生服务,是保障教师潜心育人、学生安心向学的坚实基础。于科研,精准的项目申报服务、规范的经费管理、高效的平台支撑,是为科研人员攀登创新高峰扫清障碍、提供助力的关键一环。我们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成效,进而影响到国家创新体系源头活水的供给。我们必须摒弃“事务主义”思维,深刻认识到每一份表格、每一次协调、每一项制度优化,都是在为“教育之强”添砖加瓦。我们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以高效能的管理服务,成为教学科研团队的坚强后盾,以实际行动将“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要求,落实在平凡的岗位上。

徐海天(研究生党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部署,让我深刻意识到修复生态学的时代价值。全会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我深刻认识到污水处理不仅是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验过程中,我曾困惑如何平衡处理效能与能耗成本。全会明确的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与相关政策部署给出了答案:像彭永臻院士团队提出的絮体管理策略那样,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传统工艺能耗高、污泥产量大的难题,正是响应全会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当看到新技术能让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工业生产或生态补给,我愈发明确方向:要以绿色低碳标杆厂建设标准为指引,把论文写在污水处理厂的沉淀池边,让研究成果转化为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实效,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践行青年科研人的使命。

邹文雨(机自232班):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全会审议通过的 “十五五” 规划建议,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下,绘就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彰显了党中央的战略远见。我深刻认识到,青年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我们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力量,以挺膺担当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 “十五五” 规划目标贡献青春智慧,用实际行动践行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誓言。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林街16号
邮编:311121
联系电话:0571-28865012
传真:0571-28865012
院长信箱:hzsfdxgxy2022@126.com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 © 2022 杭州师范大学工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